# 區塊鏈世界的價值機制探索在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去中心化的價格博弈機制一直是被忽視的問題。近年來隨着DeFi的蓬勃發展,業內外人士才開始對鏈上的價格機制有了初步的認知和探索。如何在鏈上生成更符合區塊鏈本質的價格變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區塊鏈交易的發展比特幣作爲世界上第一個區塊鏈項目,開創了"區塊鏈"這一概念。比特幣的首次場外交易發生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一位程序員用10000枚BTC兌換了兩張披薩券,由此比特幣有了最初的價格 - 0.003美分。價格反映了單位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其水平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這次交易中比特幣的價格是程序員與披薩商家達成的均衡,雖然只是兩個人的小市場,但標志着比特幣貨幣交易屬性的萌芽。隨後數字貨幣交易所應運而生,爲BTC愛好者提供交易場所,也帶來了"價格需求"。礦工、信仰者、資本家、普通投資者等各方參與者的博弈,逐步完善了比特幣的一般均衡屬性。然而,隨着比特幣熱度攀升,傳統金融向加密資產傾斜,中心化交易所的強者恆強和不透明問題日益嚴重。我們是否能完全信任中心化交易所顯示的當前價格?當BTC價格劇烈波動時,是否真的有那麼多加密資產能在鏈上瞬間完成轉帳交易?中心化交易所與純鏈上交互存在計算單位的差異。交易所以毫秒計,而區塊鏈以"區塊"爲單位。BTC出塊時間10分鍾,以太坊13秒,均與中心化交易所的數據處理能力有較大差距。這導致轉帳在鏈上完成,而交易價格由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割裂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交易所價格數據的真實性。在缺乏有效監管的加密領域,數據造假難以避免。即使監管嚴格如中國股市仍存在財務造假,更遑論中心化交易所。正因如此,熱錢和槓杆更易在此肆意躁動,推動加密資產迅速進入大衆視野,吸引高風險偏好者和金融機構入場。## 區塊鏈的"信任"機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放松監管後金融創新工具的濫用,投機狂潮湧入導致信用破產。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倒閉成爲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漂亮的財報數據掩蓋了內部的腐敗。此後"信任"和"安全"成爲金融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同年,比特幣白皮書發布,提出了一個不依賴"信任"的協議構想。2009年初,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首枚比特幣被挖出。比特幣從構思到發布再到上線,至少經歷了數年時間的思考、建模和推理,涉及密碼學、哈希算法、工作量證明、時間戳、橢圓曲線、非合作博弈、金融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對人性的思考等多學科知識,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和時間積累。比特幣最重要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即發行和轉帳不受任何主體控制,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反人性操作。爲了消除"信任主體",比特幣轉帳需要將交易信息廣播給所有節點確認。簡單說,就像證明自己的母親需要所有人同意一樣。這無疑效率極低且反人性,但無需信任任何第三方擔保卻高度安全,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安全性越高。經過十多年發展,比特幣市值已達萬億美元級別。如今進行過億美元的比特幣轉帳已變得輕而易舉,只需一個地址向另一地址轉移,無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相比之下,現實世界中過億美元資產轉移涉及身分審查、資產評估、用途審核、來源核查、定價等一系列需要第三方處理的事項,時間和人力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但在傳統領域別無選擇,因爲人們對傳統機構的信任度決定了自身的選擇。傳統領域的信任至關重要。一個國家、銀行或組織的發展都是建立信任的過程,需要長期提升綜合實力。國家需要提升管理、科技、教育、金融、軍事、文化等方面來奠定安全和信任基礎,成本巨大。因此,大國的市場和貿易能承載的體量也隨信任和共識的提升而增長,銀行和組織同理。但這又帶來新問題:當一個組織缺乏制衡時,面對巨大利益,掌控者或團體能否經受住誘惑?人性最不可靠,即便存在150多年的雷曼兄弟也會倒閉,信任瞬間崩塌。排除中心化因素,沒有中心化風險的信任機制——比特幣協議成爲人類社會的新希望。## 區塊鏈的價格機制對於加密資產,價格機制即定價過程。比特幣的定價取決於參與博弈的各方玩家,包括礦工、持有者、合約和槓杆交易者等。其生態的多元化導致價格博弈復雜化,這個博弈過程交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那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行爲軌跡能否公示於鏈上?這個定價過程能否像轉帳一樣,以去中心化方式在鏈上生成?並且,隨着去中心化程度提高、參與博弈人數增加,其安全性是否會提升,能承載的體量是否會增大?以太坊的可編程金融爲加密領域愛好者提供了創新機會。DeFi市值和鎖倉量持續攀升,使我們不得不重視價格變量問題。當DeFi承載的資金體量達到千億、萬億美元甚至更高時,需要多高信譽等級的主體才值得我們信任?或者說,信任的倒退是否會讓我們繼續相信某個第三方主體或組織?## 當前DeFi的選擇目前DeFi協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向:1. 去中心化抵押借貸2. 去中心化交易和閃兌3. 算法穩定幣4. BTC Token化5. 合成資產6. 期貨、保險等去中心化金融衍生品這些DeFi協議大多需要使用鏈上價格,如抵押借貸的平倉價格、交易閃兌的實時價格、金融衍生品的清算價格等。大部分DeFi協議選擇使用有節點喂價的預言機,或由項目方自行輸出價格。這種價格採集方式基本是接入主要中心化交易所的API,將價格數據直接上傳或多節點上傳取中間值,供DeFi協議使用。顯然,價格博弈的主要路徑仍不透明,中心化因素影響極大,使用當前價格的DeFi協議及用戶無法有效驗證,這與區塊鏈"去中心化"、"信任機器"的本質相悖。其次,Token難以更好地捕獲協議價值,協議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DeFi之所以生存,是由於價格波動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通信計算水平差異間形成套利空間,促使交易產生,滋養各DeFi協議。當前預言機只在價格波動達到項目方請求標準時才輸出價格,沒有相對保真和連貫的價格信息流輸出。這相當於比特幣協議內只在發生轉帳時才有算力維護系統運轉,而非持續運作。這種價格機制不符合區塊鏈本質,也無法承載更大體量的市場。## NEST Protocol的價格機制選擇比特幣協議和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是由內部系統設計產生和延展的。但價格變量無法在區塊鏈內部主動生成,需要人爲上傳價格,就像比特幣轉帳需要人來轉帳,以太坊智能合約需要人來觸發一樣。關鍵在於是否廣播到全網,任何人都可以無需許可地參與驗證。NEST選擇延續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路線,以非合作博弈方式完成生產環節,輸出價格信息流。即將定價博弈引入去中心化協議,在鏈上同步生成價格信息。NEST Protocol的核心是預言機,可對已開通的任意ERC20 Token/ETH預言機進行報價、驗證,將雙邊資產存入報價合約,進行報價挖礦,且過程無需許可和第三方擔保。這相當於比特幣算力注入維護轉帳協議運轉並獲得BTC獎勵,NEST爲雙邊資產注入維護價格信息流輸出並獲得NEST獎勵。報價者的身分不重要,可以是交易所、機構或個人,關鍵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對此價格進行驗證。驗證方式是在有套利利潤時激勵驗證者來套利,25個以太坊區塊內未被套利的價格視爲真實價格,被NEST系統錄入供調用者使用。這類似於比特幣協議內發起的轉帳需要全網確認才被記錄,NEST中任何人都可以驗證報價是否存在套利空間,確認無套利空間的價格才被系統錄入爲真實價格。NEST Protocol參與博弈的玩家越多,系統越安全,所能承載的資金體量越大,反之亦然。即體量越大越值得信任,這是信任自己、親自驗證,而非信任任意主體,與比特幣殊途同歸。比特幣吸收了傳統領域長達百年的帳本系統,將轉帳以去中心化方式在比特幣協議上進行博弈,這條路已走了十二年。NEST將吸收加密世界的價格博弈戰場,從中心化交易所的價格博弈引入NEST Protocol,這將是一場持久的共識之戰。鏈上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兩個平行世界,預言機機制的不完善導致難以更準確、更有效地應用到傳統領域資產。任何所謂"可信"驗證節點都是不可信的,以去中心化方式做好鏈上原生資產的價格信息流才是邁向傳統領域的第一步。## 結語"去中心化"是一種文明,體現了人類獨有的能力,可以將智力轉化爲語言、邏輯和虛構能力,創造出史無前例的"文明"。文明可以聚集數億人口,讓知識代代增值,甚至抵抗飢荒、瘟疫等自然選擇的重大挑戰。區塊鏈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本質是提出假說,然後歸納、證明、證僞。一開始就宣稱不容置疑的終極真理,那是"神學"而非科學。即使代表人類起源的進化論,其提出也是從假說開始。正是因爲達爾文有幸環遊世界,看到了衆多歐洲人從未見過的物種,樣本增多才得以提出假說。去中心化之路的延續,價格博弈機制延續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的假說,不能斷言一定成功,但方向無疑是正確的。畢竟,區塊鏈成功的樣本還不多見。
探索區塊鏈世界的去中心化價格機制
區塊鏈世界的價值機制探索
在區塊鏈發展過程中,去中心化的價格博弈機制一直是被忽視的問題。近年來隨着DeFi的蓬勃發展,業內外人士才開始對鏈上的價格機制有了初步的認知和探索。如何在鏈上生成更符合區塊鏈本質的價格變量,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區塊鏈交易的發展
比特幣作爲世界上第一個區塊鏈項目,開創了"區塊鏈"這一概念。比特幣的首次場外交易發生在美國佛羅裏達州,一位程序員用10000枚BTC兌換了兩張披薩券,由此比特幣有了最初的價格 - 0.003美分。
價格反映了單位商品或服務的價值,其水平由市場供需關係決定。這次交易中比特幣的價格是程序員與披薩商家達成的均衡,雖然只是兩個人的小市場,但標志着比特幣貨幣交易屬性的萌芽。
隨後數字貨幣交易所應運而生,爲BTC愛好者提供交易場所,也帶來了"價格需求"。礦工、信仰者、資本家、普通投資者等各方參與者的博弈,逐步完善了比特幣的一般均衡屬性。
然而,隨着比特幣熱度攀升,傳統金融向加密資產傾斜,中心化交易所的強者恆強和不透明問題日益嚴重。我們是否能完全信任中心化交易所顯示的當前價格?當BTC價格劇烈波動時,是否真的有那麼多加密資產能在鏈上瞬間完成轉帳交易?
中心化交易所與純鏈上交互存在計算單位的差異。交易所以毫秒計,而區塊鏈以"區塊"爲單位。BTC出塊時間10分鍾,以太坊13秒,均與中心化交易所的數據處理能力有較大差距。這導致轉帳在鏈上完成,而交易價格由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割裂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交易所價格數據的真實性。
在缺乏有效監管的加密領域,數據造假難以避免。即使監管嚴格如中國股市仍存在財務造假,更遑論中心化交易所。正因如此,熱錢和槓杆更易在此肆意躁動,推動加密資產迅速進入大衆視野,吸引高風險偏好者和金融機構入場。
區塊鏈的"信任"機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放松監管後金融創新工具的濫用,投機狂潮湧入導致信用破產。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倒閉成爲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標志,漂亮的財報數據掩蓋了內部的腐敗。此後"信任"和"安全"成爲金融領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同年,比特幣白皮書發布,提出了一個不依賴"信任"的協議構想。2009年初,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首枚比特幣被挖出。比特幣從構思到發布再到上線,至少經歷了數年時間的思考、建模和推理,涉及密碼學、哈希算法、工作量證明、時間戳、橢圓曲線、非合作博弈、金融學、經濟學、心理學以及對人性的思考等多學科知識,需要龐大的知識儲備和時間積累。
比特幣最重要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即發行和轉帳不受任何主體控制,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反人性操作。爲了消除"信任主體",比特幣轉帳需要將交易信息廣播給所有節點確認。簡單說,就像證明自己的母親需要所有人同意一樣。這無疑效率極低且反人性,但無需信任任何第三方擔保卻高度安全,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安全性越高。
經過十多年發展,比特幣市值已達萬億美元級別。如今進行過億美元的比特幣轉帳已變得輕而易舉,只需一個地址向另一地址轉移,無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相比之下,現實世界中過億美元資產轉移涉及身分審查、資產評估、用途審核、來源核查、定價等一系列需要第三方處理的事項,時間和人力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但在傳統領域別無選擇,因爲人們對傳統機構的信任度決定了自身的選擇。
傳統領域的信任至關重要。一個國家、銀行或組織的發展都是建立信任的過程,需要長期提升綜合實力。國家需要提升管理、科技、教育、金融、軍事、文化等方面來奠定安全和信任基礎,成本巨大。因此,大國的市場和貿易能承載的體量也隨信任和共識的提升而增長,銀行和組織同理。但這又帶來新問題:當一個組織缺乏制衡時,面對巨大利益,掌控者或團體能否經受住誘惑?人性最不可靠,即便存在150多年的雷曼兄弟也會倒閉,信任瞬間崩塌。排除中心化因素,沒有中心化風險的信任機制——比特幣協議成爲人類社會的新希望。
區塊鏈的價格機制
對於加密資產,價格機制即定價過程。比特幣的定價取決於參與博弈的各方玩家,包括礦工、持有者、合約和槓杆交易者等。其生態的多元化導致價格博弈復雜化,這個博弈過程交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決定。那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行爲軌跡能否公示於鏈上?這個定價過程能否像轉帳一樣,以去中心化方式在鏈上生成?並且,隨着去中心化程度提高、參與博弈人數增加,其安全性是否會提升,能承載的體量是否會增大?
以太坊的可編程金融爲加密領域愛好者提供了創新機會。DeFi市值和鎖倉量持續攀升,使我們不得不重視價格變量問題。當DeFi承載的資金體量達到千億、萬億美元甚至更高時,需要多高信譽等級的主體才值得我們信任?或者說,信任的倒退是否會讓我們繼續相信某個第三方主體或組織?
當前DeFi的選擇
目前DeFi協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向:
這些DeFi協議大多需要使用鏈上價格,如抵押借貸的平倉價格、交易閃兌的實時價格、金融衍生品的清算價格等。大部分DeFi協議選擇使用有節點喂價的預言機,或由項目方自行輸出價格。
這種價格採集方式基本是接入主要中心化交易所的API,將價格數據直接上傳或多節點上傳取中間值,供DeFi協議使用。顯然,價格博弈的主要路徑仍不透明,中心化因素影響極大,使用當前價格的DeFi協議及用戶無法有效驗證,這與區塊鏈"去中心化"、"信任機器"的本質相悖。
其次,Token難以更好地捕獲協議價值,協議大部分時間處於停滯狀態。DeFi之所以生存,是由於價格波動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通信計算水平差異間形成套利空間,促使交易產生,滋養各DeFi協議。當前預言機只在價格波動達到項目方請求標準時才輸出價格,沒有相對保真和連貫的價格信息流輸出。這相當於比特幣協議內只在發生轉帳時才有算力維護系統運轉,而非持續運作。這種價格機制不符合區塊鏈本質,也無法承載更大體量的市場。
NEST Protocol的價格機制選擇
比特幣協議和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是由內部系統設計產生和延展的。但價格變量無法在區塊鏈內部主動生成,需要人爲上傳價格,就像比特幣轉帳需要人來轉帳,以太坊智能合約需要人來觸發一樣。關鍵在於是否廣播到全網,任何人都可以無需許可地參與驗證。
NEST選擇延續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路線,以非合作博弈方式完成生產環節,輸出價格信息流。即將定價博弈引入去中心化協議,在鏈上同步生成價格信息。
NEST Protocol的核心是預言機,可對已開通的任意ERC20 Token/ETH預言機進行報價、驗證,將雙邊資產存入報價合約,進行報價挖礦,且過程無需許可和第三方擔保。這相當於比特幣算力注入維護轉帳協議運轉並獲得BTC獎勵,NEST爲雙邊資產注入維護價格信息流輸出並獲得NEST獎勵。
報價者的身分不重要,可以是交易所、機構或個人,關鍵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對此價格進行驗證。驗證方式是在有套利利潤時激勵驗證者來套利,25個以太坊區塊內未被套利的價格視爲真實價格,被NEST系統錄入供調用者使用。這類似於比特幣協議內發起的轉帳需要全網確認才被記錄,NEST中任何人都可以驗證報價是否存在套利空間,確認無套利空間的價格才被系統錄入爲真實價格。
NEST Protocol參與博弈的玩家越多,系統越安全,所能承載的資金體量越大,反之亦然。即體量越大越值得信任,這是信任自己、親自驗證,而非信任任意主體,與比特幣殊途同歸。
比特幣吸收了傳統領域長達百年的帳本系統,將轉帳以去中心化方式在比特幣協議上進行博弈,這條路已走了十二年。NEST將吸收加密世界的價格博弈戰場,從中心化交易所的價格博弈引入NEST Protocol,這將是一場持久的共識之戰。鏈上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兩個平行世界,預言機機制的不完善導致難以更準確、更有效地應用到傳統領域資產。任何所謂"可信"驗證節點都是不可信的,以去中心化方式做好鏈上原生資產的價格信息流才是邁向傳統領域的第一步。
結語
"去中心化"是一種文明,體現了人類獨有的能力,可以將智力轉化爲語言、邏輯和虛構能力,創造出史無前例的"文明"。文明可以聚集數億人口,讓知識代代增值,甚至抵抗飢荒、瘟疫等自然選擇的重大挑戰。
區塊鏈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本質是提出假說,然後歸納、證明、證僞。一開始就宣稱不容置疑的終極真理,那是"神學"而非科學。
即使代表人類起源的進化論,其提出也是從假說開始。正是因爲達爾文有幸環遊世界,看到了衆多歐洲人從未見過的物種,樣本增多才得以提出假說。去中心化之路的延續,價格博弈機制延續區塊鏈去中心化精神的假說,不能斷言一定成功,但方向無疑是正確的。畢竟,區塊鏈成功的樣本還不多見。